第332章 这可是三千万?_直播鉴宝,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?
卡咋小说网 > 直播鉴宝,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? > 第332章 这可是三千万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32章 这可是三千万?

  比喻不是很恰当,但道理是一样的。

  按照正常的实验程序先目鉴东西的种类、大概时段、大致构成、主要成份,再研讨相应的实验方案。

  然后再根据储存环境、氧化及腐蚀程度,制定相适用的实验计划是做光谱储能释放,还是做放射性元素半衰,或是做微量元素转化,还是做磁场年代演变。

  有的时候,同一时段、同成份的样本,所需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迥然不同。甚至同墓葬发掘的同器物,有时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。

  因为出土深度不同,受腐蚀的酸碱强度不同。

  实验方法又多,可适用的仪器更是五花八门,样本数量足够的话还好一点,可以不断试错,如果样本不足,就需要不断的分析和辩证,确定最佳方案。

  在相关研究机构,为一场实验而准备一个星期的事情,真的很常见。

  而现在呢?

  没有研讨,没有分析,也没有辩证,更没有征求谁的意见,全凭他一言而决。

  特别是从第二件黄铜花觚开始铜器剥皮壳、瓷器刮釉粉、胎足钻孔、古玉泡强酸……全是毁灭性的取样方式,等于实验做完后,东西也废了。

  废不废的先不提,方法要是错了呢?

  可没地方再找第二件,想纠错都无法可纠。

  更关键的是初检、复检同时进行?

  外行可能听不懂,但懂研究的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实验就是终检,就要依实验数据出具结论。

  换句话说复检就是最终结果,哪怕是错的,你也得当成对的……

  诡异的是,竟没有任何人发表哪怕任何一丝意见?

  马献明雷厉风行,李定安如何安排,他就让研究人员准备相应的仪器、试剂。

  几位研究员马不停蹄开机、预热、按编号找器物、取样……

  “何秘书长,佩服……要说专业,还得是你们”

  “什么?”

  何安邦正在摆弄古玉,好像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茫然的抬起头“申会长,你说什么?”

  “我是说实验不需要微样试检,不需要分析,更不需要制定实验计划,就直接取样,然后直接就能上机器,甚至是一次做六组……搁我们,光是准备至少都得两个星期!”

  你说的是反话吧?

  不走任何程序,不制定任何方案,甚至连个草创的提纲都没有,张口就来,蒙头就干……

  这要是老马,何安邦提着拳头就上去了来,睁大狗眼瞅,墙上贴的是什么?

  那么大的字看不见,制度和规定都让你给吃了?

  但换成李定安……嗯,你高兴就好……

  何安邦想了想“我们也不经常这样干,绝大多数的时候,还是要现场会鉴,商讨方法,制定计划……一次也做不了六组那么多,顶多做两组!”

  “那也挺厉害的两次就能出结论,我还第一次见?”

  那不然呢?

  别说你,没碰到李定安之前,谁敢想像实验还能这么做?

  何安邦明白了,这位申馆长是真的惊讶,而非讽刺。

  他挠了挠下巴,不知道怎么解释“没事,他有经验!”

  经验?

  顿然间,申会长不会说话了。

  又仰着脖子瞅了瞅没错,胡子都没几根?

  他哪来的经验?

  几个省博的教授就在旁边,也听的一脸迷糊何馆长说国博一般不会这样干,照样需要商讨方案,制定计划……意思就是现在不一般?

  没什么区别吧,甚至实验环境差的一批,连最基本的无尘都达不到,实验数据可想而知……

  不但听不懂,还挺不理解姚川和程永权都是正高级研究员,业内知名。不管哪位到省一级的博物馆,都是带着指导性质而来,毫无争议。

  但现在,年轻人怎么说,他们就怎么干,言听计从,奉命唯谨,不打一丝折扣。

  还有马献明,更是艺术品研究领域权威中的权威,这会儿却像个跟班,年轻人到哪他跟到哪,更像个应声虫,但凡有一丝交待,立马执行。

  何安邦更是当了甩手掌柜,跟前都不去看一眼。

  总不能这位比他们还权威吧?

  李定安……压根没听过?

  年龄也不对再老二三十岁倒有点可能,但就这面相……跟看青春偶像电视剧的似的?

  但慢慢的,他们就回过味来了不是世界太疯狂,而是自己见识太少……

 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,李定安双手插兜,站在两组实验组后面。他也不动,只是时不时的提醒一句“程老师,放射强度太低,不要低于六千伯……”

  “姚组长,曝光波长顺序不对先紫外,再近红外……”

  “洪老师,消液温度为25度,你的配比至少有30,降温……”

  “毛老师,调整光量子频率……”

  不管说到谁,研究员都是先笑一下,没人争辩,没人质疑,立马检查。

  这很正常,因为试验就是不断试错再纠错的过程,有疏忽、有错差在所难免。

  虚心接受,立即改正,这也很正常。

  但不正常的是李定安提醒的问题放射强度,波长波短看仪器就行,但消液刚配出来,都还没来得及测,他是怎么知道多少度的?

  洪老师又拿了一支温度计测了一下,再看指度不多不少,刚刚好三十度。

  围观的这几位面面相觑,跟见了鬼一样这有点不科学啊?

  想来想去,就只有一种可能,物理推导多少强酸加多少水,再结合室内温度进行计算。

  但说实话,别说口算,给他们个电脑,再套公式,也得个七八分钟,李定安就瞅了一眼,脱口而出,七八秒都没用到。

  不是,你这眼光是自带测温,还是自带容量刻度,并随机计算?

  渐渐的,他们有点理解了为什么李定安一点程序都不讲,一点准备都不做,说取样就取样,说上机器就上机器,却没有任何人质疑?

  他那双眼睛,就像激光电子仪,不论哪一组中的哪一位,是主试还是助试,一旦出问题,实验人员都还没发现,他一眼就能指出来,同时给出修正方向。

  大脑像是计算机实验人员还在权衡如何计算,应该适用哪一套公式误差才会最小,李定安已经开始推导。短则几十秒,长则一两分钟,就能给出答案区间。

  记忆力更是强的吓人

  因为他现场指导,实验进度跟飞起来一样,方志杰急的汗都下来了,键盘更是敲的跟爆豆子似的,数据索检速度却跟不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kazaj.com。卡咋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kazaj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